入伏后的一个早晨,湖州南浔区和孚镇的云朵农场内,00后小伙沈俞豪正忙着给200万只蟋蟀喂养菊苣和玉米粉,汗水浸湿了他的T恤,脸上也挂满了豆大的汗珠,但他眼中闪烁着坚定和自信的光芒。沈俞豪不同于普通养殖户,去年他找准蟋蟀养殖这条小众赛道,创造营收超800万元,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。
攻关
找准创业赛道获量产
沈俞豪今年22岁,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会计专业。2023年6月,正式踏入社会的沈俞豪放弃了大城市的多个offer,选择返乡创业。他坚定地说:“我们接受的教育并不仅是教我们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寻求发展,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。乡村的未来,同样充满无限可能。”
回乡管理农场后,沈俞豪考虑到湖羊养殖的味道过大,决定将农场的7个羊棚全部清空,但养殖什么呢?在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后,沈俞豪发现了蟋蟀市场的巨大潜力。他从山东引进了“双斑油葫芦”蟋蟀品种,凭借其优良的药用和食用价值,迅速打开了市场。第一个月养了500平方米,除去成本后赚了30万元左右。尝到甜头后的沈俞豪将养殖面积扩大了一倍,年底一算,年产值居然超800万元。
然而,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2023年10月,大棚里的蟋蟀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现象,损失费用近6万元。沈俞豪没有退缩,查阅大量关于蟋蟀养殖的资料,并向专家请教,最终找到了蟋蟀死亡的原因。“当时温度适宜,蟋蟀数量激增,农场里种的白菜无法满足日常饲料补给,因此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市场上购买了一批大白菜,含有农药残留的白菜直接毒死了80%的蟋蟀。”找到病症后,他迅速调整策略,更换饲料,引进菊苣这款低成本高产量作物,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,提升了蟋蟀品质。“目前蟋蟀养殖逐渐步入正轨,剩余的6个羊棚也在陆续打扫,后续我会全部进行蟋蟀养殖。”对于未来,沈俞豪充满信心。
转身
助力乡村共富
在沈俞豪看来,养蟋蟀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农场环境,而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带动周边闲散农户增收。如今,他正朝着助力乡村共富的目标努力前行着,“想清楚就要干到底干到最好!我在农场中集中培育蟋蟀喜食植物,将养殖难度与喂养成本降至最低,然后将养殖经验免费传授给想要养殖蟋蟀的农户们。”沈俞豪说,比如椰土孵化出小蟋蟀后可以重复利用,将它作为营养土倒在种植菊苣的土壤上,不仅可以减少养殖成本也可以增加菊苣生长的营养。
“蟋蟀很好养,只要早晚各喂养一次,而且养殖成本低、存活率高。成年蟋蟀由农场统一回收、销售,我没有什么负担。”第一个报名养殖蟋蟀的村民朱利琴笑着说,“因为家里有人需要照顾,不能外出打工,去年在家养蟋蟀,我的收入翻了一番。”截至目前,南浔、桐乡、德清等地共有40多户村民加入了蟋蟀养殖行列,增收5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。
蟋蟀的营养价值非常高,每100克蟋蟀的蛋白质含量在65%~70%之间。于是,沈俞豪又开始研发蟋蟀蛋白粉,目前已经完成食品备案,预计年底上市。
融合
步步坚定且精彩
这两年,沈俞豪除了找准蟋蟀养殖赛道,还一直致力于打造农旅文化一体化平台。在他的眼里,农人不再是只会种植养殖的职业,农场也由农业生产地变成了“农业+n”的分享平台。
“你看,蟋蟀养殖棚边上的空地正在施工,今年10月将会建成1∶1复刻的蜡笔小新之家和他常去的公园。”沈俞豪说,投产“蜡笔小新”乐园是为了增加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附加值,“我们能靠文旅等服务业来赚钱,再反哺到农业上去,这样整个产业链就闭环了。”
云朵农场的“农业+n”模式还体现在湖羊主题餐厅、木屋民宿以及包含复古、田园、婚庆、亲子等多个拍摄场景的艺术空间,让传统农场变为可以美美出片的“秀场”。同时引进露营、户外烹调、稻田咖啡等业态,既能充沛一个人的“快乐”,也能营造两个人的“浪漫”,还能满足一家人的“温馨”。目前云朵家庭农场每年能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,最高单日销售额超10万元。